蘇州市干將路303號創意產業園
0512-3565 6563
Jackjones@kuaidata.com
聯系客服
數據中心托管服務/管理式網絡
服務:
400 651 8888
微軟云服務:
400 089 2448
markjune@kuaidata.com
內容分布式網絡服務:
400 811 0278
云集成與合作:
cloud@kuaidata.com
2025-08-14
近年來,蘇州作為長三角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集聚地,正加速構建從算法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生態體系。2025年8月,蘇州本土AI領軍企業與蘇州勝網IDC(互聯網數據中心)達成戰略合作,雙方將共同打造面向AI大模型訓練的超級計算集群,這一舉措標志著蘇州在夯實算力基礎設施、完善產業生態的關鍵環節上邁出實質性步伐。
AI算力生態圈
一、算力需求爆發催生新型合作模式
隨著GPT-5、文心4.0等千億參數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,算力資源已成為制約AI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。據蘇州市工信局披露,2025年上半年全市AI企業算力需求同比增長217%,其中大模型訓練類需求占比達68%。該AI企業CEO王韜在簽約儀式上表示:"當前單次大模型訓練需調用上千張A100級顯卡連續運轉數周,傳統IDC的通用服務器架構已難以滿足需求。"
此次合作創新性地采用了"聯合投資+彈性調度"的運營模式。勝網IDC將加大投入對昆山數據中心進行定制化改造,部署80臺搭載H100芯片的AI專用服務器,同時引入液冷技術將PUE(能源使用效率)控制在1.15以下。蘇州園區AI企業則提供自研的分布式訓練框架,通過動態資源分配算法實現算力利用率提升40%。這種垂直整合的解決方案,有效解決了單一企業自建算力中心面臨的成本高、利用率低等痛點。
算力需求新型合作模式
二、政策紅利加速產業協同創新
蘇州市政府7月發布的《AI算力網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》為此次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撐。根據文件,蘇州將在2027年前建成覆蓋全市的"1+5+N"算力網絡體系,對采用國產芯片的AI算力項目給予最高30%的補貼。值得注意的是,勝網IDC此次采購的服務器中,寒武紀MLU370芯片占比達35%,體現出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戰略布局。
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局負責人透露,該合作項目已納入"蘇州智算"重點項目庫,可享受電價優惠和帶寬資源優先配置。這種"政企聯動"的模式正在產生示范效應——據搜狐科技報道,近期已有3家AI企業與IDC服務商達成類似合作意向,涵蓋自動駕駛模型訓練、生物醫藥分子模擬等細分領域。
蘇州算力機房硬件環境
三、生態效應顯現:從單點突破到集群發展
蘇州AI產業的獨特優勢在于形成了從基礎層到應用層的完整梯隊。在姑蘇區,以矩陣科技為代表的算法研發企業聚焦NLP、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;工業園區集聚了思必馳、科達等場景應用企業;而蘇州勝網IDC、國科數據中心等則構成算力支撐層。這種"鐵三角"結構使得創新要素能夠快速流動,例如矩陣科技的語音識別模型已通過勝網的算力平臺向醫療、教育等領域客戶開放API調用。
知乎專欄《長三角AI觀察》指出,蘇州模式的核心在于"以場景牽引技術迭代"。當地政府通過開放智慧城市、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場景,推動AI企業與傳統行業深度對接。此次合作中,勝網IDC的金融客戶可直接調用矩陣科技的風控模型進行實時交易分析,省去了自建AI團隊的成本。這種B2B2C的商業模式,正在改寫AI技術商業化的傳統路徑。
NOC運維中心
三、挑戰與未來展望
盡管發展迅猛,蘇州AI生態仍面臨兩大挑戰:一是高端人才密度低于北京、深圳等地,二是芯片等關鍵環節依賴進口。對此,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李巖建議:"應加強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,同時通過‘揭榜掛帥’機制突破異構計算等卡脖子技術。"
放眼未來,隨著《長三角數字一體化發展規劃》的深入推進,蘇州有望與上海張江、杭州云棲小鎮形成算力協同網絡。據悉,矩陣科技正與上海臨港的量子計算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究,探索"經典計算+量子計算"的混合架構。這種跨區域創新協作,或將重塑中國AI產業的區域競爭格局。
共創數智未來
在這場全球AI競賽中,蘇州正以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務實的合作創新,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答卷。當算法、算力、數據三大要素實現有機融合,這座千年古城或許將誕生下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創新標桿。